产品中心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联系电话咨询电话:15964633888

咨询电话

15964633888

贝博bb平台体育app下载

桐木板 家具 家具部件

联系人:樊经理

服务热线:15964633888

邮箱:anying02007@163.com

免漆生态板 细木工板 装饰板

杨经理 15098237970

丁经理 13406034999

邮箱:405113918@qq.com

地址:山东曹县庄砦丁寨

联系我们

中印 能源结盟能走多远?

2024-01-18 产品中心

信息详情

  不久前,中国和印度的国有石油公司联合购买了一家哥伦比亚石油公司的部分股份。这是今年一月两国签署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最大的交易,也是两国于一年间在海外油田竞购行动中的第二次合作。相较于以往的‘拆台

  不久前,中国和印度的国有石油公司联合购买了一家哥伦比亚石油公司的部分股份。这是今年一月两国签署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较大的交易,也是两国于一年间在海外油田竞购行动中的第二次合作。相较于以往的‘拆台式’竞争,中印当前频密而友好的联合行动,是否意味着双方的能源关系正在步入‘蜜月期’?合作会持续下去吗?这种模式是否也适用于中日的能源纠纷问题?

  8月中旬,中石化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出资8亿美元,联合收购了哥伦比亚一家石油生产商50%的股份。这是中印国{TodayHot}企的二度联手。去年12月,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曾与中国的另一家国有油企中石油联手竞标,以5.73亿美元从加拿大石油公司购得其在叙利亚油田38%的股权,开创了中印能源合作的先河。近期,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还可能会与中国中信集团联手,竞购哈萨克斯坦的一处能源资产。双方在极短的时间内陆续有来的联合竞购行动,似乎释放出一种乐观的信号,即两国的能源关系已然进入‘蜜月期’。可事实上,一直到去年年末,‘争夺’仍是中印油企的主流,而且这种争夺曾使双方都吃足了苦头: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印为了拓展自己的能源进口渠道和保障能源供应,经常在竞购非洲、中东、中亚甚至南美洲等地区的能源资产时大打出手。虽然从表面上看,财力雄厚的中国油企总能获胜,但其境遇顶多只能算是‘惨胜’。因为印度公司的竞争,中国公司在收购海外油田时往往被迫付出高于预期的代价。例如,去年10月,在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竞标中,中石油以41.8亿美元力压印度石油{HotTag}天然气与米塔尔钢铁集团的联合叫价,比预定价格高出6亿美元;同月,印度石油天然气计划以6.2亿美元买下安哥拉一处油田50%的股权,但中国政府在较后一刻以大量的双边援助促使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出面动用其优先购买权,购得该油田后转售给中国公司。竞相加价的结果是便宜了第三方的出售者。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自1992年起亚洲的石油价格就高出欧美1至1.5美元每桶,而且目前已扩展到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领域,亚洲石油消费国为此平均每年向石油生产国多支付50亿至100亿美元。在多花了许多冤枉钱之后,中印才意识到携手比拆台更符合双方的利益。去年年末,两国的油企首次联手竞标,以5.73亿美元从加拿大石油公司购得其在叙利亚油田38%的股权,这样的价格明显低于当时市场的估价。初次合作的甜头迅速催化了中印的能源关系,2006年1月,两国政府签署了包括‘联合竞标协议’在内的五项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之后,双方联合竞标的消息便陆续传出。事态的进展似在证明,中印的能源合作渐入佳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向本报表示:‘中印油企从竞争走向合作,具有显而易见的积极意义。首先,在经济层面上,两国合作有助于改变亚洲的石油进口国在国际石油开采权和石油贸易方面长久处于被动的局面。通过联合,可以缩小被产油国分而治之、抬高价格、在市场进入附加条件方面层层加码的空间,减少交易成本。此外,两国石油公司在进军海外时都面临着国际石油公司的激烈竞争。与它们相比,中印石油公司在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都存在比较大差距,两国公司只有联手方可增强竞争力。’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夏义善则对记者表示,中印在获取海外能源资源问题上正从以前单纯的竞争关系向竞合态势转变,显示出双方在能源外交上更趋务实并更具灵活性。

  尽管舆论普遍为中印的能源合作叫好,但对于双方的抱团之路能走多远、未来是合作占主流还是竞争占主流,各方仍存在观念分歧。英国《金融时报》引述一位长期研究亚洲油气行业人士的话称,中印已经达成的能源合作交易都是‘阴差阳错的结果’。以8月的交易为例,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在拉美没有业务,因此它乐意于同中石化结伴降低竞购的政治和经济风险。但‘每项交易都取决于详细情况’。来自其他国际石油公司的看法是,中印油企的合作只能算是‘勉强联姻’,因为目前达成的交易规模都很小;除此之外,两国政府不可能针对产油国采取其他联合行动;而且,在实践层面上,联合竞标本来就很棘手,再把中印两国的官僚作风考虑在内的话,合作的效果还得再打折扣。查道炯也对中印的能源合作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告诉本报记者:‘现在,能源合作的舆论早已在中印两国存在,但是做起来却很难,因为能源安全对国家的战略意义过于重大,要使两个同样能源需求巨大的国家消除非此即彼的观念绝非易事。’他强调:‘仅凭目前的两宗交易判断未来是合作占上风,还是竞争占上风,是不公平的。中印未来能源关系的发展,关键要看商业逻辑。商业上永远存在竞争与合作交叉发展的可能。’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院庞昌伟则坚定地认为,中印未来能源关系将是合作大于竞争。‘因没有谁会在尝到合作甜头之后,还选择走回只有竞争苦果的老路。尽管目前已达成的交易不会使两国的油气储量大幅度上升,但考虑到中印还处在建立信任的初期阶段,指望双方马上达成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并不现实。’

  不过,庞昌伟向本报表示,在良好的合作开局之后,中印应就能源合作进行深度的、全盘性的战略规划。因为中印之间的能源合作摆脱不了俄国、美国因素的影响,日本也可能跑过来搅局。过多的地理政治学假想使得中印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变得更加不确定。因此,两国应全盘考虑彼此的能源利益及区域发展的新趋势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长期、统一的规划,避免一些具体的合作计划因各国相互掣肘而无法落实。而且,从更长的时期来看,未来亚洲地区的能源安全不可能仅通过双边合作来维护,真正符合所有亚洲石油进口国利益的出路还是构建多边合作机制,寻求能源共赢。

  在中印两国开始尝试超越历史的恩怨,走出安全困境之后,人们开始思考,合作的模式是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中日的能源纠纷。

  在对海外能源资源的渴求和争夺上,中日之间也存在类似中印之间的矛盾,而且问题更为尖锐。

  两国不仅同样资源紧缺,在石油资源来源渠道上还有着惊人的趋同性。目前,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供给分别占到两国石油进口总量的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八十七,且均经由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到达两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的相向性、主要进口油气资源的同源性,使中日两国不可避免地要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展开针锋相对的竞争。再加上两国之间旷日持久的历史争执、政治分歧,中日的能源战时有升级的迹象。

  ‘中俄、中印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经验表明,合则两利,争则俱损。人们都知道,中日的油气企业当然也有在合作的空间,但此间的困难远甚于中印之间的能源合作。而且,日本的油气安全体系建立在美日同盟的基础之上,由于美国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加强了日本对其能源安全的信心,所以日本并不像中印那样急于谋求建立东亚多边能源机制。这就使得双方的合作前景更为不明朗。’不过,庞昌伟向本报透露,中日两国的许多学者都在致力于推动本国政府展开能源合作。

  庞昌伟说,中印对第三国能源资产‘联合竞标’的合作模式未必适合中日两国。他认为,日本可以、而且迫切地需要在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在二OO四年,中国每天的石油进口量约为三百万桶,日本则是约五百四十万桶。但中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八倍。

  ‘如果日本将自己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领域的先进经验传授给中国,必然会促使中国减少石油消耗;而对日本来说,能否积极地将其先进的节能技术向中国以及本地区的其他几个国家转移,也与其自身利益紧密关联。’